首页

youmeilianzu

时间:2025-05-29 10:27:21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20146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走向新时代开放融通之路|外眼看中国:走进云冈石窟,探寻千年遗产

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通过视频致辞表示,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,是连结两岸同胞心灵的文化纽带。此次展出的作品不仅传递了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热爱,更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。这项活动不仅是文化盛会,更是心灵的相聚。希望能够以此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,让文化艺术薪火相传,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。

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

一路驶来,我们看到了风雪中努力奔跑的企鹅,它在寻找一处可以避风的地方。企鹅虽然是海洋鸟类,不会飞却擅长游泳。在企鹅的一生中,生活在海里和陆上的时间大约各占一半。在南极一共有7种企鹅。

华中首个鸿蒙生态创新中心在武汉揭牌

11月5日电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,一辆游览车5日下午3时许从台湾宜兰太平山下山途中,行经一转弯处失控侧翻,车上共有11人受到轻重伤,其中一名约70岁女子失去生命体征送医急救。

每天10分钟靠墙站 帮你缓解肩颈痛、改善体态

双打方面,中国组合何济霆/任翔宇将在男双B组迎战阿尔菲安/阿迪安托(印尼)、咖塔曼/伊斯法哈尼(印尼)、谢定峰/苏伟译(马来西亚);两队中国女双组合刘圣书/谭宁、陈清晨/贾一凡则将分别坐镇女双A、B组迎战各自对手。

视频画报 | 习近平主席同马克龙总统互动交流的精彩瞬间

此次入围的十大汉字是“昌”“安”“稳”“米”“贵”“缺”“绿”“诈”“乱”“难”。主办方在现场以“变脸”表演形式将十大汉字一一展现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